《你的灯亮着吗?》读书笔记

  • 15/7   第一次阅读,并制作 思维导图
  • 15/11/17 06:49  Beijing  第二遍复习
  • 15/11/18 08:21  后半部分摘要

=====《你的灯亮着吗?》读后感======MK========

第一次阅读这本书是在今年的7月份,一边在kindle阅读,一边在iThoughtsX做了详尽的摘要,现在看来依然是十分详细。

这次又重读了一边,带着问题看这本书,又找到了新的感觉,特别是在学习佛法之后,对“问题永远得不到解答的,但是只要你一直在提出问题,就没有关系”有了比之前更佳深刻的理解。

结合两次的读书感受,我认为这本书最值得思考的是:

1、解决问题的起点在哪里?

  • 我们的习惯思维是这样的,在未经深入的思考问题的本质之前,就急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,而且相信,尝试解决方案也能增加对问题的深入认识。我们美其名曰“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相互促进”。殊不知,这种习惯的、懒惰的思维,会增加很多无谓的问题,解决问题的同时在制造问题。通俗的讲,不断挖坑,不断埋坑,变换的是坑的位置,而不是坑的性质。
  • 解决问题的高手,把单一的思维模式切换为多重的思维模式,首先会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,用于分析这是谁的问题?这是什么类型的问题?问题的本质是什么?

2、学会以变化的角度理解问题,不确定是问题的天然属性

  • 重要的不是一次性发现问题的最终方案,而是保持发现问题的心态;很多时候,发现真正的问题是什么就是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步骤。永远不再以为自己找到了问题的真正答案(这就如同佛教所言落入常见),只需要保持寻找问题定义的步伐。
  • 在这一点上,传统企业已经被新兴的互联网公司无情的颠覆。互联网公司典型的小步快跑、不断迭代的开发和服务模式,颠覆了传统上强调稳定性、确定性的服务方式。新的管理体制允许持续不断地将用户的需求转化为可见的产品,快速更新,反复强化。

3、我们自身是问题的根源

  • 这是特别需要强调的,至少包含了两层意思:试图解决问题的人在制造问题、我们时常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才是最大的、隐形的问题。
  • 在《第五项修炼》中,作者指出“明天的问题来自于今天的解决方式”,问题解决者不仅仅在解决问题,同时也在直接或者间接的制造问题,但是时过境迁,很多人以为是别人制造了问题,而不是过去的自己;企业的管理者应该更加重视事物之间的“相似相续”的因果关系,而不要轻易的割裂认识。
  •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,最大的问题不是不知道如何解决问题,而是不知道真正的问题是什么。而在企业管理上,我们很容易将战略型员工(往往是高层领导)应该考虑的问题,轻率地同直觉的问题方案搭售给执行型员工;过分的强调了问题的执行,而忽视了问题的战略思考;殊不知,没有抓住问题的真正本质,才是最大的问题所在。

结合到企业中而言,

  • 这是谁的问题?是员工的问题还是管理层的问题?从员工的角度讲有哪些出路,从管理层的角度讲又有哪些思路?(参考PP5-6)
  • 问题的本质是什么?从员工的角度看,问题大概出在激励、机会、满足感,概括言之,如何用最少的代价获得较为稳定或增加的收入。从企业管理者角度看,问题大概出在战略、动力、市场、服务上,概括言之,如何增加公司未来的收入预期,向平台化转型。
  • 问题不是一蹴而就解决的,同样,问题的定义也不是一次两次就能明确地理清的;因此不要急于明确问题的最终来源是哪里,不要急于推出局部的刺激性方案和措施。而是首先在当前环境、可竞争性的资源、未来的商业模式等关键环节上一步步想清楚;行动方案相对而言则是校正和执行的工作。
  • 鱼是最后一个看到水的,我们对于身边的环境,有一种天然的低敏感度,这是内心自然的逃避型选择;对于转型的企业而言,如何看到自身所处的“水”,是管理层极为重要的认为,而其他人可以在“水”中游来游去,否则等到失去了“水”才会感到它是身边最为重要的部分。我们身边的“水”包含企业文化、高官领导的思维风格与习惯、对加盟和连锁的传统认识束缚等等。

MK

15/11/18 23:39

====================

<<《你的灯亮着吗?》.itmz>>

-------[读书摘要]------

第一部分 问题是什么? 案例,雷龙大厦的电梯问题
第二部分 这次的问题是什么? 案例,投标舞弊案
第三部分 问题到底是什么?  
第四部分 问题由谁解决?  
第五部分 问题来自哪里?  
第六部分 你真的想解决问题吗?  

第一部分 问题是什么?

  • 遇到问题时,先问几个问题再给出答案也许是更明智的做法:
    • 这是什么类型的问题?谁碰到了问题?问题是什么?
    • 问题的本质是什么?
  •  问题解决者的工作是为别人解决问题。对于想解决问题解决者的人来说,入门的关键在于把单一思维模式切换为多重思维模式。
  •  问题是理想状态和现实状态之间的差距
    • 忽略问题是一种古老但有效的方法,可以用来解决一些问题。这种方法其实让我们降低敏感度。当敏感度降低,我们就再也感受不到事物现在的状态和理想中的状态有什么区别了。
  • 幻象问题是真实存在的问题。
  • 别去费力帮缺乏幽默感的人解决问题。

 

第二部分 这次的问题是什么?

  • 案例
  • 不要把别人的解决方法作为定义问题的方法,(当这个解决方案是由你提出的时候尤其如此)。
  • 如果你解决问题太过神速,别人根本不会相信你真的解决了问题。
  • 面对有利可图的问题时,道德考量很可能就烟消云散了。
  • 即使问题已经解决,你也无法确定你的问题定义是正确的。
  • 不要仓促下结论,但也不要忽视第一印象。
  • P46
  •  很多人之所以误入歧途就在于他们认为,如果一个问题很重要,那么问题的答案一定也很重要。
  •  面对问题的真正重要的一点在于,你要知道,问题永远得不到解答的,但是只要你一直在提出问题,就没有关系。只有当你自欺欺人地想,你已经找到了问题最终的、正确的定义的时候,你才相信你找到了最终的解决方案。如果这么想,你可就错了。因为从来没有什么东西是“最终的解决方案”。
  •  你永远无法确定已经找到的问题定义是正确的,但是永远不要停下寻找正确定义的脚步。

[MK 不确定是问题的自然属性]

[量子力学对物质客观性的颠覆;夸克例子的不稳定性对物质确定性的颠覆]

7 无尽的链条

P54

  • 每一个解决方案都是下一个问题的来源。——每种解决方案都伴随着不可避免的额外后果。
  • 某些问题最困难的部分就在于发现问题存在。

[佛法]

  • 因果的相似相续,明天的问题,来自于今天的解决方式;(这句话在《第五项修炼》中也有)
  • 很多时候,我们处理问题的方式,就是我们不断寻找的答案本身。(某某的例子)
  • 常见,相信有最终的方案、确定的问题;
  • 不常,放下对有一个确定性的、不变的终极问题的执著。
  • [科学,在一个现象被记录到之前,没有一种基本现象是一个现象。]

 

8 忽视不协调之处

  • 很多问题与设计者息息相关。设计者的工作就是事先为别人解决问题。他们和房东一样,很少体验到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。因此,设计者不断制造出不协调的解决方案。这些解决方案和与之相关的人员不匹配……
  • 案例:磨刀片-安全刀片-吉利剃须刀
  • 借助外国人、盲人、儿童来检验你给出的定义,或者让自己设身处地地站到外国人、盲人、儿童的角度来检验。
  • 每转换一次角度,都会发现新的不协调之处。

 

9 找到问题所属的层面

  • 问题的表述方式,影响了问题的理解……

 

 

第四部分  问题该由谁解决?

  • 当别人可以妥善解决自己的问题时,不要越俎代庖。
  • 如果这是别人的问题,就把它当成是别人的问题。

 

  • 如果一个人处于解决问题的位置,却并不受问题困扰,那就采取一些行动使他能亲身体验到问题。
  • 为了改变局面,试着把责任归到自己身上——哪怕一会儿也行。

 

  • 如果人们真的开着灯,一个小小的提醒可能比复杂的解决方案更有效。

 

第五部分 问题来自哪里?

  •  大多数情况下,问题的根源在你自己身上。
  • 世界上有两种人,一种人做事,另一种人制造出事来让其他人做。远离那些找事让别人做的人,那就能好好过好日子。
  • 世界上有两种人,一种人做事,另一种人领赏。做第一种人吧,那里的斗争比较少。
  • 对于一个沉浸在问题解决思维模式中的人来说,显而易见的解决方法无异于当头一棒。在军事领域,迷惑敌人的一种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“明文”发送一条信息。

 

第六部分 你真的想解决问题吗

  • 大多数情况下,只要知道问题是什么,解决问题反而是一件简单的事情;
  •  对于大多数人而言,“最大的困难不是不会解决问题,而是不知道问题的真正所在。”
  • /// 也许之所以学校总是培养出能力不足的问题解决者,就是因为学生们从来没有机会自己去发现问题是什么,而是老师说问题是什么就是什么。
  • ///大多数人接受了学校教育,而且是过量的学校教育,因此形成了一种本能,会紧紧抓住看起来像是“问题”的第一个表述,然后尽快“解决”它。……考试中,速度很重要,还有就是要集中注意力。
  • 从最后的情况看,想要真正解决问题的人并不是很多。
  • “人类永远没有足够的时间把它做好,但永远有足够的时间重新来过。”
  • “人类永远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考虑到底是不是想要,但永远有足够的时间为之后悔。”

 

  • 每种解决方案都伴随着不可避免的额外后果。
    • 然而,人们倾向于认为副作用是某些特定解决方案带来的结果;
    • 答案可以部分归纳为人类的一种倾向——习惯化,即当一种刺激重复出现时,人类对它的反应逐步减弱。习惯化使人民能忽略环境中恒定不变的东西,从而简化自己的生活。
  • 当人们生活的小环境刚出现什么新事物时,刺激性是非常强的。如果它停留一小段时间,既不制造危险也不创造机遇,就会变成“环境”或者背景的一部分,最终被完全剔除出去
  • 鱼总是最后一个看到水的。
  • 在人们思考问题的时候,义净习以为常的事物总是被忽略,不纳入考虑范围。只有当解决方案出现,那些习惯了的因素被移除的时候,人们才会感到震惊。
  • 从最初开始,问题解决者就必须努力看到“水”,而其他参与者都是无意识地在其中游来游去。当“问题”最终“解决”的时候,水酒变成了沙。

后记

  • 首先,对自己要忠实。
  • 一个人眼中的罪行在另一个人看来可能是美德。
  • 接近一个解决方案前,要考虑到道德问题,并抛弃感性的因素,这一类的思考永远不会浪费时间。

 

[END]

广告

发布者:喜乐君

喜乐君 | Tableau Visionary 20202-2023,《数据可视化分析》《业务可视化分析》作者

发表评论

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:

WordPress.com 徽标

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.com 账号评论。 注销 /  更改 )

Facebook photo

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。 注销 /  更改 )

Connecting to %s

%d 博主赞过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