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几天听朋友讲一个做瓦楞箱(就是我们快递的各种纸箱)的企业——「一撕得」的成长轨迹,大为感慨,甚是喜欢;因为正好和多年的发明创造学不谋而合,背后的方法论其实是众所周知的,于是禁不住要写一写,以飨读者,以鞭自己。
一、一撕得——拉链式纸箱制造者
这个发明了不得,还靠一个专利成就了一家亿万企业。我特别喜欢的本土管理学家陈春花老师这么评价:
“不仅找到了用户痛点,更将其转变为产品,从商机开发出商业模式。他们用全新的角度去改变原有产业的构成要素,并对产业做了重新定义。
从发明创造的角度看,这是一个绝妙的产品创意和创新;从初创企业的成长看,这又是一个典型的创造性地发现商机,并通过商业模式把创意转化为商业化产品的案例。

也许你会问,确实很好,好在哪里呢?我们不妨从创意分析的角度来看一看究竟,深刻地理解一个案例,胜过提问一百个问题。
不过再分析这个案例之前,我想先给大家分享两个身边的案例,之后总结三个案例的共同点,再去发现背后的方法论。
二、先看两个相关案例
先说明一下,我是母婴行业的,先看一个商品吧。

这是一根儿童鱼肠,看似简单,大有玄机,你注意在肠体的上方一侧,有一个红色的类似“创可贴”的小标记,我们轻轻地一撕(过程),鱼肠就可以撕开一道小口,结果就是途中撕开的那根,接口平齐(结果1),然后轻轻折断,鱼肠就可以化为口中美食(结果2)。
我于是就回想一下儿时幼年,为了吃一根火腿肠,用嘴咬、用刀割、用力拧……百般武艺才能尝到美食。
而今,孩子吃鱼肠,只需要撕开预先设计好的“封条”,轻轻一折,美食即尝。
如何打开密封的肠体,这是不是卓有创意的设计?
简直就像是专为馋猫设计的开罐头利器啊。
再说一个case,
我们曾经在【王老师说创新】的公众号中介绍过另一个特别棒的案例——预痕迹玻璃。
这是王老师的学生的发明,并且已经被应用到高铁列车上。公交车、火车等,遇到紧急情况,玻璃可只有壮汉才有打碎,往往错过了最宝贵的逃生时间。而这个“预痕迹玻璃”的设计初衷就是更快、更安全的从安全玻璃出口逃生。
它的设计也是甚为巧妙,既然要打碎玻璃,玻璃与其要碎掉一地,不如预先考虑打碎玻璃时的状态,为创造这种状态提前创造条件——一条痕迹,让玻璃碎地更漂亮。
三. 同中之异与异中之同
我们先看看黑格尔的这句话,发现上述案例的异同 :
假如一个人能看出当前即显而易见的差别,比如能区别一支笔与一头骆驼,我们不会说这个人有了不起的聪明。同样,另一方面,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,如橡树与槐树,或寺院与教堂,而知其相似,我们也不能说他有很高的比较能力。我们所要求的是:要能看出「异中之同」和「同中之异」。
——黑格尔
我们现在回头来看上面这三个案例,总结它们的“异中之同”,都是为本难以达到的结果预先创造一个条件,比如说鱼肠上的“封条”设计、玻璃上的“预痕迹”、纸箱上的双面胶。
这种预先置入某种设计的思路,就是为从过程到结果的路上创造条件,我们不妨概括为:
「预置法」——预先置入某种设计,让过程更美丽,让结果更便捷。
很久之前的一篇公众号文章,简述了【预置法】的使用,不妨点击预览一下:预置法。
为了更好的了解「预置法」,我们从商业的角度逆向看一下这个产品的前因后果吧。
四、发现商机、转化商机的姿态
从这个例子开始想,在商业社会中发现商机的正确姿态应该是什么样子呢?大概可以总结为:
发现线索——围绕这个环节形成创意——卓越的解决方案——出色的企划与行动
4.1 发现线索
我们以“一撕得”为例,它面对的需求,都是你我他平时都在遇到的问题,每天的快递、包裹,频繁地要开箱,相对应的就是发货方一遍遍地粘箱。这里的线索,是隐秘在我们的“抱怨”与“妥协”中的。
“这个胶带粘的好结实,我的用钥匙/壁纸刀/剪刀,谁哪里有?” 哎,拆箱太复杂~
曾有一天,我用一个曲别针,一人速开了无数个纸箱子,瞬间觉得创意十足、信心满满……因为这个曲别针,给我了我无可比拟的便携和速度啊,于此才挣足了面子。
当然也有企业会把曲别针式的小伎俩改进为一个优秀的产品,譬如快递公司在用的钥匙扣大小的弹刀;就是非常优秀的设计——网络称为“开箱神器”。
我们往上游的方向去看,有没有可能在纸箱子上做文章呢?简化胶带、简化开箱操作?
4.2 形成创意
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说,“发明首先是一种意识,其次才是一门技术”,简而言之,只有先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和一颗试图解决问题的心,才会产生解决问题的行动和动力。
比如说,有人想解决自行车掉链条的问题,可以啊,把链条改为轴承,外置改为内置的——这是京东众筹的项目,也是摩拜单车高级版的设计。
比如说,有人想克服公交汽车着火后乘客快速逃生的问题,来不及打碎玻璃啊,那我们可以提前把玻璃在安装时预先设计好裂痕的方式,加快玻璃破碎的过程。
诸此云云,总是先要意识到问题的存在,并且想要解决问题,才会走向解决问题的道路。
在“一撕得”的案例中,发明人想要解决的问题是:封箱需要大量的胶带、费时费料费人工;拆箱时需要破坏胶带,需要工具支持,还有各种不便。
如何解决这个问题? 嗯,这里需要一个很好的创意~
逆向思考一下,静态的纸箱子、动态的封箱过程、作为介质的胶带,能否把两者或者三折结合起来? 既然我们说过程创造结果,我们可以改进过程,优化结果产生的方式,比如说把胶带提前与箱体结合在一起,对了,就像顺丰快递的文件袋一样,揭开,贴合,两秒中一气呵成,这就需要把一侧的边制作的适当长一些,胶带已经简化为核心的“粘合胶”,胶带的形状都已经不需要了;或者像拉链一样,用拉链替代胶带,做成可以重复利用的样子(嗯,这个想法有点超前,关键是成本……),这就需要在纸箱的两侧缝制拉链的设计;如果用磁铁,嗯,这个想想就行了……
既然我们想要的结果只是一个和商品一样大的盒子,为了达到这个结果,我们深知可以假想这样的一个过程:把要打包的商品放在台子上,然后机器自动扫描尺寸,用一个最优的长方体的纸箱子包装好。如果觉得这个过程还不够优美,不妨想想这个纸箱是柔性自动成型的,如果要寄送的商品是一个有菱角的物品,可以自动形成一个多面体的样子……
很多人会说,为了一个纸箱子,这也投入太大了吧……
当然,创新的畅想,是为了保持思维的活性,头脑风暴是不应该加任何的限制的。
4.3 卓越的解决方案
在思维风暴之后,我们需要对创意的环节做很多的简化和建模,在实用性、可行性与创新性之间寻找最优的平衡。
在“一撕得”的案例中,发明者巧妙地使用拉链设计在开箱过程中,但没有在封箱环节使用这个设计,就是基于实用性、可行性和创新性的平衡。(附图)

而在封箱的过程中,“一撕得”用双面胶实现了箱子和胶带的结合,把胶带封箱的过程预先置入到封箱过程中,从而简化了流程操作步骤。
也许还有其他的的解决方案,比如用物理方式的封装,代替双面胶;把双面胶的黏性附加一定的缓慢有效时间。没有最好的方案,只有不断优化进步的创意。
4.4 出色的企划和行动
出色的创意转化为市场的产品,需要强大的企划能力和供应链、市场、运营能力。当然这已经不是这篇文章的重点了。
五、这是一把怎样的方法论钥匙?
发明是一件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,五岁的孩子可以解决成人解决不了的问题;田间地头也充满着聪明与智慧。几百年来,科学发展越来越快,创新伴随我们的成长。我们好像不能发明电灯、电话,不能发明汽车、飞机;但是,我们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改变电灯、电话,可以设计汽车、飞机。
每个领域,都有改进的空间;可以改进,可以完善,甚至可以重建,可以颠覆。
电灯再小,LED也不是终极方案;汽车再大,特斯拉可以几年改变世界。
创新,其实有迹可循;掌握背后的方法论,就可以更好的改变世界。
发明人可以重新设计产品,可以完善产品;伟大的企业家,则可以把它作为武器改变产业。
相关链接:王老师博客 http://blog.sina.com.cn/yuesiwang
预置法的案例 一支笔价值百万
